新闻动态 返回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9月20日下午,由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上海市社会学会、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上海市社联年度重点合作项目暨会长论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马英娟教授、市委党校副校长罗峰教授出席并致辞。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原会长李琪等4位教授代表学会作主旨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彭勃等8位专家学者作专题发言。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季桂保教授主持研讨会。

马英娟教授致辞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汇聚多学科专家智慧,旨在为超大城市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助力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罗峰教授致辞表示,研讨会“正当其时”,是上海社科理论界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度研讨。他从“人民性”“统筹协调性”和“内涵式发展”“党的领导”等维度,阐释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内涵。

 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李琪教授系统解读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从优化城市体系结构、推进动能转换建设创新城市、提升品质建设宜居城市、推动绿色转型、守住安全底线、传承城市文脉、提升治理效能等七个方面阐释了现代化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李琪强调,上海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以更高政治站位谋划推进城市工作,奋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

上海市政治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桑玉成教授强调,智慧城市建设要在推进人工智能应用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文价值守护。他指出,技术发展在提升城市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劳动者权益、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治理理念等多重挑战。当技术的洪流奔腾向前时,需要审视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城市建设在追求“更智能”“更高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场关乎价值守护的“硬仗”。他呼吁坚守“科技向善”、以人为本和国际合作,使城市发展兼具技术高度与人文温度。

我所所长、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李骏研究员参与会议并发言。他通过对比中美城市发展模式,梳理出住房供给、公共空间、城市更新、族群问题、贫富问题、犯罪问题、公共服务、治理结构、民主政治和数字转型等10个重要研究维度,指出人民城市理念与全球城市发展模式有着重要区别,应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视角深入研究人民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社科处处长黄晓春教授系统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三重功能:一是实现公共物品的公平正义配置,需要探索多元利益协调机制;二是推动治理共同体建设,通过搭建平台建立纽带、推动共情塑造共识、建立利益关联机制;三是促进社区认同感形成,通过民主民生闭环相依、数字化转型回应诉求、参与式规划等提升认同。建议进一步探索支持基层民主运行的政绩评价模式,以数字化、智能化方式推动民主有效运行,并在民主践行中不断创新党建引领方法。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彭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赵晔琴,上海外国语大学俞祖成教授, 复旦大学李威利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侯利文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冯猛教授,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焦永利教授,市委党校汪仲启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做精彩发言。

会议最后,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郑杨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紧扣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议题,展开了跨学会、多学科的深度交流研讨。与会专家从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基层党建等不同视角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案建议,包括科技与人文价值的兼顾,城市治理有效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实践基层民主与加强风险防控等关键问题。未来,应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协调创新与稳定,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点的城市现代化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尤其要贯彻实践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推进世界性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中积极彰显上海特点和中国智慧。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