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王修晓副教授主讲思海青年沙龙“当代城市社会变迁”系列

2025年9月30日,社会学研究所成功举办新一期的思海青年沙龙。本次沙龙邀请到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王修晓副教授,带来题为《宇宙的尽头:“单位”如何塑造我们的过去与现在——理论建构、经验测量和初步实证》的讲座。活动由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妍担任主持,社会学所所长李骏研究员与所内外科研人员、研究生共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深层结构的思辨之旅。

王修晓副教授首先引领在场听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溯。他精辟地指出,单位体制绝非简单的就业场所安排,而是破解中国历史中“组织”难题的钥匙,是理解国家治理体系独特性的关键维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面建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转型,再到新时代的演变,单位体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国家治理逻辑的变迁、社会整合方式的革新,以及个体寻求归属感的历程。他特别强调,单位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深刻影响中国人行为逻辑与思维方式的“社会基因”。

在讲座的核心部分,主讲人直面当下学界热议的焦点:在市场化浪潮与社会分层日益显化的今天,“单位”是否依然重要?他以扎实的研究表明,单位体制并未如某些观点所预言的那样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以新的形态持续发挥着重要功能。理论建构上,他系统辨析了认为单位制度已走向终结的“终结论”与坚持其持续影响的“延续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见解——单位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元”制度,其核心功能已经嵌入中国社会的组织基因中,以更隐蔽、更制度化的方式持续运作。

在实证研究层面,王老师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等多源数据,构建了宏-中-微三层分析框架:在宏观层面,揭示了单位背景依然对个体的社会地位获得、资源获取具有显著影响;在中观组织层面,分析了当代新兴组织中存在的“类单位”治理逻辑;在微观个体层面,则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现了“单位记忆”如何持续塑造着不同代际中国人的职业选择、社会信任与生活方式。这些严谨的实证证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单位制依然存在于中国社会,它以新的形式延续着其社会整合与资源配置的深层功能。

在讲座后的交流环节,李骏所长就单位影响力的传导机制、混合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建议。与会青年学者与研究生们争相发言,围绕单位效应的测量指标体系构建、数字时代对单位传统的解构与重构、重大公共事件中单位机制的应急响应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激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这场深入的学术对话,不仅深化了对“单位”这一中国特色制度的理解,更启发了对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崭新思考。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