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梅俊杰研究员主讲思海青年沙龙“知识社会学”系列第2期
作者:孙琰 审校:刘汶蓉 发布时间:2025-09-18 点击率:10
2025年9月16日,社会学研究所开展思海青年沙龙活动,邀请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梅俊杰研究员作《从亚当·斯密到李斯特:主流思潮的变迁及其启示》讲座,并请社会学所夏江旗老师与谈。本次活动由所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朱妍主持,所内外三十余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与讨论。
梅俊杰研究员首先分析了亚当·斯密的主流地位缘何得以建立。他通过七条线索展开论证,从斯密观点的原创性、当时英国社会对斯密的讨论,再到斯密著作身前和身后的影响力等,层层剖析斯密学说在短短十几年内获得极力追捧的逻辑。主讲人用扎实可靠的历史资料还原了斯密理论“走红”的过程,并强调这一现象与理论本身的原创性无关,主要是受到了社会、政治与制度因素的推动。
继而,梅俊杰研究员转向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思想,介绍了李斯特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即通过对国家发展经验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以“民族主义赶超发展”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涵盖了经济民族主义、幼稚产业保护论、非经济因素对生产能力的作用、政治力量在经济推进中的杠杆作用等议题。梅俊杰研究员进一步比较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一体发展”范式与李斯特的“民族主义赶超发展”范式,从发展目标、国家干预、产业保护、自由贸易态度、生产力衡量、政策杠杆、历史经验以及非经济因素等八个方面揭示了两种理论范式在经济理念与实践路径上的根本分歧。在此基础上,梅俊杰研究员指出发展中国家在“赶”和“超”两个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政策需求,前一阶段需要关税保护政策,而后一个阶段更需要自由贸易政策。
在启示部分,主讲人总结道,通过梳理从亚当·斯密到李斯特的社会经济思潮变迁,我们必须意识到以动态视野看待理论价值的必要性,研究者对任何经济理论都应保持审视态度,尤其是那些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理论,更需要在“不疑处有疑”。研究者要警惕理论对于思想的桎梏,从更广阔的社会与历史背景来理解理论的浮沉与兴替,才能真正把握经济思想与经济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
与谈人夏江旗老师对于斯密学说的形成以及后续社会影响做了资料上的补充,通过分析斯密学生的演讲、斯密著作中“看不见之手”的原文、斯密所摘译的卢梭等同时代思想家的著作等资料,支持和佐证了主讲人的观点。另外,夏老师还对比了中西社会经济思想演变过程,讨论了不同区域的学者对于现代性发展逻辑的关切与立场之差异。
讲座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与会研究人员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主讲人最后指出,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实现“普适性”,理论的解释力和适配性往往依赖特定的时空条件。理论学习者应保有审慎的态度,同时也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开放、批判和发展的眼光来理解理论,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更好地把握规律、服务实践。这不仅为理解经济思想史提供了深刻启示,也适用于当下的学术研究与政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