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文军教授主讲思海讲堂第24期

2025年9月9日,社会学所开展第24期思海讲堂,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主讲《不确定性的社会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讲座聚焦“不确定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结合国家政策文本与学术研究前沿,提出社会学方法论与范式转向的新思路。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主持活动,所内部分同仁参与讨论。

首先,文教授回顾了“不确定性”概念的兴起与研究背景。他指出,疫情期间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社会发展面临不确定性,这一主题随后进入党的报告和三中全会决议,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关键词。他认为,当今时代可定义为“乌卡(VUCA)”社会,其特点是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这使得传统基于确定性思维的研究范式面临巨大挑战。在不确定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社会科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促使学界进行深刻反思。

其次,文教授对“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区分。他指出,风险往往可通过概率建模和治理手段加以应对,而不确定性则不能简单纳入治理框架,因为它既可能带来挑战,也可能成为机遇。他提出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三类:确定的确定性(问题和结果皆已知)、确定的不确定性(问题已知但结果未知)、完全不确定性(问题和结果皆未知)。该分类不仅有助于拓展社会学的分析维度,也提示学界要警惕过度依赖确定性范式所造成的理论偏差,推动社会学在方法论和叙事方式上的转型。同时,他提出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化”和“不确定性的风险化”的概念,阐明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复杂关系。

进而,文教授引入跨学科视角,提出不确定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文教授从自然科学中汲取灵感,提出不确定性是一种“多状态叠加”的存在,这与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截然不同。他认为,社会学研究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需要进行范式变革,尤其要警惕传统发展观中的三个“笔误”:叙事笔误(倾向于虚构因果关系以事后解释)、视觉笔误(用预设规则和参数预测事件走向,易受“黑天鹅事件”打击)和统计回归笔误(将相似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统计)。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他提出社会学应推动研究范式的转变,即从确定性研究转向不确定性研究,并尝试构建新的研究框架,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最后,文教授提出构建“不确定性社会学”的设想。他指出,传统社会学在研究中存在“碎片化”“过于强调结构性因素”和“未来性不强”等问题,而未来的社会学需要重新回归对“人”的关注,并积极回应社会变迁带来的新挑战,例如人与非人的关系、数字劳动等。他强调,不确定性的研究应具备面向未来、坚持主客观交织等核心立场。他将应对机制归纳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包括预警预测、调控疏解和引导转化。同时,他结合自身关于就业、平台劳动、气候治理等研究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不确定性”作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背景,为社会学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实践路径。

讲座结束后,与会学者就“不确定性作为现代性悖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什么是理论以及理论与经验的关系”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文教授逐一回应,强调不确定性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实践中的紧迫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讲座为社会学的未来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启发。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