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比较社会学论坛”圆满召开
作者:王海琼 发布时间:2025-07-14 点击率:10
2025年7月5-6日,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举行,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马来西亚研究所、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联合举办的“比较社会学论坛”圆满召开。本次论坛以“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中国、亚洲与世界”为主题,共设有“边境与跨国研究”“青年与国家认同研究”“社会福利研究”“文明与现代化研究”“中国特色研究”五个单元。论坛从理论、方法与经验等层面进行研讨交流,吸引了30余位学者的精彩发言。
第一单元 边境与跨国研究
本单元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玉琴主持。来自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杜红艳从互嵌视角探究了中缅居民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嵌入与依赖关系,揭示了边境社区的复杂治理机制。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范峥围绕中柬职业教育合作的特征进行了汇报,并对构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共同体路径提出了建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助理教授金毅比较了中韩城市“自主更新”实践模式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指出我国城市更新工作所面临的“自主更新”制度性约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大学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教授刘玉照聚焦跨国企业组织,对其形成孪生结构的机制及固化原因进行了分析。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游天龙从研究创新性、研究代表性等方面进行了评议。
第二单元 青年与国家认同研究
本单元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刘计峰主持。腾讯企鹅有调高级分析师鲍宇辰基于2025年初的跨国问卷调查数据,比较了中美印法四国18至35岁青年的人工智能(AI)认知水平、使用情况与主观态度,并提出全球AI治理中,青年认知应成为关注重点。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本科生王悦然通过对学术文献的主题比较,揭示了欧美文化区、中华文化区、东欧文化区、印度文化区和阿拉伯文化区青年文化的共性和特性。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邹小波基于东亚社会的调查数据,对教育如何影响公众的全球化态度进行了汇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相楠探讨了来粤本科留学生的中国认同水平及其群体内部差异。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传智就乌克兰与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演进、结果及两国语言政策的差异性比较进行了报告。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双龙从文章内容呈现、理论与经验的结合等方面对前四篇文章进行了点评,主持人刘计峰建议最后一篇文章进一步理清关键概念并丰富经验材料。
第三单元 社会福利研究
本单元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张艳霞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苑莉莉从参与主体、资金来源、运作机制等方面对福利经济和慈善经济进行了区分,并提出如何在三次分配的框架下形成福利经济与慈善经济的功能整合式互补性发展。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榕围绕民众对福利类志愿服务的需求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展开汇报,并探讨了福利态度在中国的理论适用性。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丽圆以“双重主体-三重视角”为分析框架,对月嫂的劳动过程进行了深描。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郑莉比较了童年家暴经历与社会支持对北京与成都两个城市女性的抑郁情绪的影响,提出城市社会文化机制不同,社会支持的作用也不同。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广庆聚焦“善终”议题,对中美两国的安宁疗护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玉琴从概念聚焦、文章结构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第四单元 文明与现代化研究
本单元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家建主持。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刘计峰探讨了中国与东南亚汉传佛教关系网络的变迁,指出佛教教育交流从依赖宗派传承关系转变为依赖同学、校友等关系,其辐射范围也从福建侨乡到全国各地。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赵文涛考察了2020 至 2024 年间澳大利亚移民政策议题的演变与重心转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黎相宜比较了越南、新加坡和泰国的社会心态分化特征、治理模式及治理结果。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玉琴介绍了塞拉利昂的家暴治理模式和治理效果,并从殖民、国家、性别三个层面探讨了其家暴治理低效的三角循环机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家建点评强调研究对象选取的适用性,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黎相宜从文章切入点、数据选取、解释机制等方面给出建议。
第五单元 中国特色研究
本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骏主持。三亚学院产教协同人才发展研究院科研助理杨力以音乐为镜像,对闽南和客家移民的社会心理特征进行了阐释。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王红艳从栖居视角出发,比较了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与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两类农业文化遗产如何实现“人—环境—文化”的动态整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李硕以“制度关联”和“组织自主”为分析框架对三个组织案例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三种政府与组织的互动关系。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张龙从制度主义的角度阐释了社会学的“中国特色”。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家建评议强调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的科学性、现象背后机制阐释的重要性以及外在环境与知识体系内在逻辑之间的互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