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家庭社会学分论坛”圆满召开

2025年7月5日至6日,由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家庭与性别评论》集刊编委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中国式家庭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经验研究”分论坛在西南财经大学顺利召开。本次论坛聚焦“性别、婚姻与多元化亲密关系”“亲职、育儿与照料”“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结构、功能与关系”等议题,围绕中国式家庭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经验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论坛。

开幕和第一单元:主题发言开幕式

开幕和第一单元由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郑丹丹主持。郑丹丹教授首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感谢了所有投稿人、参与者,希望大家参会愉快、有收获,也期盼明年依然可以获得大家的支持。 

主题发言环节,四位发言专家围绕中国式家庭现代化的理论构建、家庭韧性以及高学历群体的家庭观念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上海大学教授计迎春以“把本土理论根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土壤里:浅谈杂糅现代性与马赛克家庭主义”为题,探讨了如何将本土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杂糅镶嵌是中国家庭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并深入介绍了她关于“马赛克家庭主义”的理论思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永萍则聚焦于家庭韧性问题,从“伦理-资源-情感”的分析框架出发,展示了中国家庭在面对现代化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指出家庭韧性是中国式家庭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厦门大学教授刘子曦与硕士生谢佳乐合作的“母教为先:父母婚姻教育匹配对子女婚恋观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PSCUS2023大学生数据,探讨了父母的教育匹配类型对子女婚恋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特别揭示了母亲的教育和文化资本在促进子女现代婚恋观中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博雅博后孙弋帏、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艳霞和北京工业大学讲师吴越合作的“何以成家:高学历群体家庭观念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高学历群体的家庭观念,探讨了单身晚婚现象背后的家庭观念因素,指出高学历群体的家庭观念呈现出夫妻关系与代际关系双轴并重的特点,这种“交叉式家庭主义”观念结构导致了婚配决策中的价值冲突,进而影响了成家意愿。

评议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小英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汶蓉对四位发言人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吴小英研究员充分肯定了上述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并分别给出了指导建议。她建议有关学者进一步明确区分“马赛克家庭主义”与“马赛克现代性”的概念内涵;加强对某一特定群体家庭观念研究中横向与纵向关系逻辑差异的分析阐释;以及指出“家庭韧性”概念覆盖范围较广,分析细节的准确性仍有待提升。刘汶蓉研究员充分认可后两项研究在推动青年婚姻家庭观念研究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也从变量和研究设计的改善、理论和分析视角的独特性,核心脉络与数据、经验故事的贴合性,以及进一步聚焦以提升理论深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第二单元:性别、婚姻与多元化亲密关系

第二单元由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罗艳主持,七位发言人围绕性别、婚姻以及多元化亲密关系展开研究。

南开大学副教授杜平通过对话剧作品《恋爱的犀牛》的解读,探讨了当代爱情文化中自我与关系的性别构想,指出当代爱情文化呈现出鲜明的自我中心主义特征,这种文化构想对理解当下的婚恋实践与亲密关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安徽工业大学副教授施磊磊以皖北Y村离异青年为案例,构建了伦理责任排斥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农村离异青年不婚的深层运作机制,强调代际伦理责任的优先性和村庄舆论压力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华中师范大学讲师吴昊通过对F律师事务所的田野调研,分析了律师事务所在婚姻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指出律所的营销策略和法律服务对女性的处境以及婚姻的文化想象产生了双重影响,既实现了对女性的赋权与保护,又加剧了市场化逻辑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安庆师范大学讲师张弛则关注“Z世代”适婚群体的婚恋策略,基于安徽省2024年新时代家庭观状况调查数据,探讨了新旧家庭观念交融下“Z世代”的婚恋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家庭关系和传统家庭主义对“Z世代”进入婚姻具有显著影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田增志和研究员李茂通过对河北省部分地区实地调研,研究了我国北方地区婚俗现状,指出婚俗在城镇化、市场化与政策干预下的现代转型特征,强调婚俗转型需平衡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薛亚利聚焦于芳疗师这一新兴职业群体,探讨了芳疗师的身份认同及分化裂变,指出芳疗师职业为女性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与自我实现的可能,但同时也面临着家庭身份与职业身份的纠结裂变。复旦大学博士生李颀和青年副研究员杜世超,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增长曲线模型考察了夫妻相对阶层地位对家务分工演变轨迹的影响,发现婚姻初期的家务分工会因夫妻相对阶层不同呈现显著差异,但随着婚姻关系延续,不同阶层匹配对家务分工的影响呈现差异化演变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春华和北京大学副教授张春泥对对六位发言人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研究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马春华研究员建议,在探讨个体婚姻家庭观念的相关研究中,应深入把握因时间、地区、性别等变量变动所带来的差异;同时,需准确识别研究对象所处的宏观背景,例如对离异已育青年的研究是否应置于少子化背景下进行考量。她还强调,研究应避免将女性固化为弱势群体,并关注不同阶层女性在地位上的差异。张春泥副教授指出,定量研究中需警惕反向因果关系的风险,并为如何改进测量指标、处理内生性问题,以及进一步聚焦核心问题、推动研究实现“以小见大”提出了详实的修改建议。

第三单元:亲职、育儿与照料

第三单元由西南财经大学讲师刘婵主持,七位发言人围绕亲职、育儿与照料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王亮关注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的育儿协商,探讨了育儿分工中的性别化边界工作,指出父母通过“推”界和“拓”界等策略实现育儿合作,同时也通过“维”界策略建构亲职身份的意义。北京大学副教授张春泥、博士生盛禾和中国儿童中心副研究员肖凤秋合作的“生生‘有’息:儿童养育负担与女性再生育意愿研究”,基于2023年“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儿童养育负担对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发现经济、时间和情绪上的养育负担均显著降低了母亲的再生育意愿。东南大学副教授朱雯琤和学生方晶合作的“亲密关系会影响生育意愿吗?——以新家庭主义为视角的初步探析”,基于联合实验与问卷调查研究数据,探讨了家庭亲密关系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指出经济支持、情感与文化支持等因素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东南大学副教授张晶和本科生曹航艳合作的“互联网社群与城市中产阶层女性的医疗化母职实践——以小红书‘敏宝’护理群为例”,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技术平台上医疗化母职的实践过程,揭示了母亲在家庭和医疗场域中的知识赋能与权力结构变化。浙江大学本科生叶智阳则以民族志的方式考察了照养癌症患儿中母亲的“好妈妈”实践,提出“缝补”这一概念来理解母亲在复杂情境中的动态关系实践。厦门大学教授胡荣和博士生艾裕宸合作的“‘以体育儿’:父职的家庭新传统主义实践”,通过对“以体育儿”父职实践的研究,探讨了家庭现代化与传统主义之间的内在张力,揭示了父职实践中“传统”与“现代”并存交织的复杂逻辑。上海大学教授计迎春和博士生周海燕合作的“谁在帮你带小孩?——90后职场女性‘数字-性别-代际’育儿三重奏”,通过对25位已育职业女性的深度访谈,探讨了90后职场女性在育儿中的性别分工与代际合作模式,指出中国家庭正在向父系母系并重的双系多核家庭转变。

上海大学教授计迎春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永萍在评议环节中指出,本单元的研究紧密关注家庭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代际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变化与挑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计迎春教授建议,研究问题还可进一步向政策层面靠拢;需加强对影响研究对象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甄别;在引入更具创新性的理论视角时,应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注重故事脉络的提炼,增强问题意识。李永萍教授则指出,在提出新学术概念时应更精细地打磨,使之更具学理性;研究需突破较为局限的视角(如单一性别),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结构,以提出更具操作性的概念、提升论证的严谨性。

第四单元和闭幕: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结构、功能与关系变迁

第四单元由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委会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亮主持,七位发言人围绕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结构、功能与关系变迁展开汇报。

南京大学风笑天教授和苏州科技大学唐利平副教授合作的“‘被稀释’的爱?——‘一孩家庭’变为‘二孩家庭’后的亲子关系研究”,基于2023年全国六城市中学生和家长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生育二孩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指出一孩家庭的亲子关系更为紧密,而二孩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变化与家庭内部的父母关系和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南京大学卓唯佳助理研究员探讨了养老机构制度与空间的互动,通过实地调查,揭示了机构养老对代际关系的复杂影响,指出制度与空间的协同作用重塑了养老机构中的探亲节律。北京大学周凌宇博士生则以苏南地区并家婚姻的实践为例,探析了独生女父母的家庭观念,发现家庭代际观念在实践中实现了意义更新,强调了家庭功能的变迁和独生女家庭的现实背景对家庭观念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杨硕本科生通过对江苏省C村的民族志研究,探讨了“两头婚”婚居模式的家庭代际互动及其生活逻辑,指出“两头婚”既突破了传统婚嫁范式,又延续了家庭伦理内核,展现了中国家庭现代化转型中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中国农业大学李玉梅博士生基于D村农民工家庭交往行为的考察,研究了农民工家庭家的意义变迁,指出农民工家庭“家”的情感意义从“地方感”转变为团聚感和故乡感,强调了家庭在城乡之间重塑社会关系的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周明喆本科生通过对一个移民家庭生活史的考察(2011-2024年),探讨了“边界化”与“拟家化”在家国观念实践中的特征与转型逻辑,揭示了家国观念在家庭实践中的动态演变。中央财经大学王修晓副教授和硕士生吕心语基于CFPS2020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双职工工作单位匹配与家庭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指出夫妻工作单位匹配显著影响家庭幸福感,且这种影响受到性别结构和性别观念的调节。

厦门大学刘子曦教授和南开大学杜平副教授对本单元的研究进行了点评,认为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家庭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也为理解中国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刘子曦教授指出,定量研究需甄别研究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真实的因果关系,警惕内生性风险;质性研究应更聚焦于研究问题中的多个互动主体及其互动过程与结果,并界定解释框架中层次丰富的宏大概念。她还强调,要关注“主张”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去发掘其中“有意思”的差异。杜平副教授则建议,一些青年研究者需厘清现象所反映的实质问题及其边界,厘清学术对话的对象;指出部分论文应加入中层分析,避免因抽象提炼造成断层,建议定量研究需优化变量的匹配度。  

书面发言

本次论坛同时设有书面发言环节,共有17篇论文入选。众多研究者围绕中国式家庭现代化主题提交了丰富的、高质量书面论文,涵盖家庭养老模式创新、家庭参与社区治理、家庭文化传承、家庭观念变迁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论坛的研究视野和深度。

最后,张亮秘书长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简要总结。她指出,本次论坛紧扣中国式家庭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通过专家学者们的深入交流与探讨,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式家庭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的理解,也为推动家庭社会学学科发展、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最后,她对所有参与论坛的嘉宾、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未来在家庭现代化研究领域能够开展更多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