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城市与青年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数字社会与青少年发展”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魏莉莉 文思懿 刘畅 审校:包蕾萍 发布时间:2025-05-20 点击率:13
5月10-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支持,中福会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城市与青年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数字社会与青少年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围绕“城市与青年发展”和“数字社会与青少年发展” 两大主题展开,汇聚了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200余名,共同探讨新型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与青年、数字社会与青少年协同发展的前沿议题。
“数字社会与青少年发展”国际研讨会与会嘉宾
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姚建龙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青年发展更是推动科研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本次会议在“五四”年节和“六一”儿童节之际举办,既立足于时代要求、关心青年支持青年,又聚焦发展与建设,不断提升青少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期待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能够推动理论与实务并进,推进城市研究、数字社会与青少年研究的创新发展。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李骏所长、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李清川、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唐立军认为,城市与数字社会命题是儿童青少年研究的时代坐标,为新时代开启了多维度视窗;开放融通是儿童青少年研究的重要生态,在理论和田野中,不同学科融溶互鉴推进了知识迭代;合作共创是新智库建设的必由之路,上海儿童青少年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愿与社会各界同声共气,共同携手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国家政策与民生课题调查研究委员会主席拿督翁秀秀博士在专题发言中表示,马来西亚青少年发展面临许多和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共同的议题,有必要不断扩展和推进区域合作,加强国际协作,凝聚多方智慧,为亚洲及全球数字文明时代的青少年健康发展贡献智慧。
10日上午主旨发言环节四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展开分析,探讨城市与青年之间的深层次互动逻辑。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首席专家杨雄研究员提出从“转译社会学”角度分析城市空间与青年群体间的互动,分析了青年如何通过文化符号和制度实践,动态实现社会关系重构与身份认同。中国青年社会学会会长、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李春玲教授运用定量数据分析,对京沪两地青年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为城市青年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廉思教授则聚焦三四线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路径,提出破解三四线城市青年发展困境的重要建议;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胡波教授从哲学视角批判反思数字技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冲击,倡导以“尊德性”与“道问学”平衡技术异化与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需求。四位专家的主旨发言为理解当代城市与青年发展的共生关系提供了多元化理论支撑。
10日下午的主题论坛一围绕“青年发展与城市未来”展开,专家们围绕“双减”政策,城市化进程中高校青年学生的代际社会流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市青年的新趋势,社区治理与青年发展协同的新路径,保障性住房社区中的青年集聚与组织嵌入现象展开热烈讨论。主题二聚焦“职业发展与城市空间”,专家们就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路径、“新农人”群体崛起给乡村振兴带来的青年动能、滑板亚文化为案例剖析城市空间消费的符号逻辑、数字游民职业认同与社会保障需求、AIGC技术对青少年学习路径产生的影响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11日主旨演讲环节中,各位专家学者聚焦数字技术对青年文化认同、心理健康、价值观念与人才发展的多维影响,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以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提出中华文化的“厚实力”正通过数字载体激发青年的文化自信;日本京都产业大学荻野晃大教授与岑智伟教授合作,通过跨国比较分析,探讨了AI技术对不同国家大学生幸福感的差异性影响;上海市科技干部管理学院院长曾方教授归纳了当今科技前沿的主要特征,并对上海青年人才的成长路径提出了独到见解;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陈亿文副教授分析了马来西亚华裔青年群体中“躺平”现象背后的代际价值观变迁。在嘉宾与谈环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廉思教授、中国青年社会学会会长李春玲研究员针对上述主旨演讲进行分析点评。
专题一“数字时代青少年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论坛上,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专家学者青少年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身心健康困境与社会应对策略、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影响、数字时代青年一代价值观的变迁及面临的挑战、“N抛”与躺平现象、数字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活目标取向及其对生育观的影响展开演讲。专题二“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教育发展”论坛上,中外教育实践领域的专家就数字时代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与支持策略、AI时代学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技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数字时代青少年社交与情感发展的变革及教育应对、AI时代的儿童社交等议题进行分享。
会议期间,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民乐团的精彩演出,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承活力;“禾·艺术空间”主理人曹吟吟女士带来了儿童心理健康绘画治疗项目,儿童视角下的传统文化重构,引起与会者的浓烈兴趣;大家还深入莘社区青年中心调研,就未来进一步开展亚洲青年比较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
与会者深感本次研讨会立足多学科交叉视角,深入阐发青年发展与城市未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启示与现实参考。持续推动数字文明时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国际合作与学术对话,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和青年发展的双向赋能,构建更加包容、创新和可持续的青年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