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澎湃研究所周燕玲研究员主讲思海青年沙龙“当代上海社会变迁”第7期
作者:马冰冰、朱妍 审校:刘汶蓉 发布时间:2025-04-29 点击率:35
2025年4月25日,社会学所成功举办了思海青年沙龙“当代上海社会变迁”系列第7期活动,邀请到澎湃研究所周燕玲研究员就“上海郊区的失落与生机”为主题,分享了她所在课题组对相关问题的调查和思考。本次活动由社会学所所长李骏研究员主持,副所长包蕾萍研究员及所内外科研人员、研究生近二十人参与讨论。
周燕玲研究员首先界定了她所关注的“上海郊区”指“建成区以外的镇辖区”,基于近半年来在上海郊区的深入田野观察,课题组发现,上海郊区具有“大、杂、低、少、旧”等突出特点。具体来说,上海郊区面积广阔,达到5680平方公里,而中心城区面积仅660平方公里;产业方面,郊区呈现出一二三产业混合的特点,既有农业区,也有产业园区、开发区以及商业聚落;人口方面,密度总体较低,外来人口占比大,工资水平也低于城区;在资源和服务方面,郊区明显不足,公共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燃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在居住条件和环境方面,郊区的房屋老旧问题突出,农房翻建受限,老市镇的房屋多为集资房、非正规房屋。
主讲人继而指出,尽管上海郊区存在诸多问题,但也展现出一定的生机。郊区的自然聚落和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一些集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两百年前,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她认为,上海郊区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其自身的独特性和潜力,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农村的延伸。在理论分析层面,周燕玲研究员构建了包含制度逻辑与治理实践的双层分析框架,系统性提出“城乡二元制度的结构性约束”“属地化管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城郊管控的三重制度架构”“空间生产导向的开发逻辑”“技术治理的刚性化趋向”五大核心解释维度,通过制度分析视角详析了郊区发展困境的形成机理,为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在讨论环节,与会者围绕上海郊区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李骏所长指出,上海郊区作为“公共服务的洼地”,长期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挑战。郊区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社会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他强调,今年适逢费孝通先生逝世20周年,其“从实求知”的调研传统对当前研究仍具指导意义。当前关于“人民城市”的讨论多集中于媒体报道,学术研究需避免陷入“学术八股”的窠臼,真正为公共政策提供学理支撑。包蕾萍副所长对于上海郊区的研究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郊区承载着超大城市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其城乡融合进程正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提供实验样本,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框架下,郊区土地制度创新、生态廊道建设与跨境产业链延伸的互动模式,正形成可复制的制度创新经验。
本次沙龙活动为深入研究上海郊区的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与会者普遍认为,上海郊区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其自身的独特性和潜力,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郊区居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