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陆晓文研究员主讲思海青年沙龙“思海方法营”第4期

2025年3月25日,社会学所成功举办思海青年沙龙“思海方法营”系列第4期活动,邀请到社会学研究所陆晓文研究员就“问题、辨析、联想和推论——Deepseek使用初探与体会”为主题展开演讲。本次活动由所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朱妍副研究员主持,李骏所长、包蕾萍副所长及所内外科研人员、研究生近三十人参与讨论。 

陆晓文研究员通过几个具体的研究案例展示了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学术研究。主讲人呈现了他与Deepseek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如何从对话获得的信息中不断捕捉关键词,并通过框架式追问来引导Deepseek进一步厘清问题的实质,呈现更精炼和准确的信息。

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机交互对话案例中,主讲人借助Deepseek提供的信息,梳理了“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等核心概念的缘起和学术沿革,并进一步讨论了这些概念的理解与实践如何贯穿于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他展示了人机交互过程中“捕获”与“联想”的重要性,强调这种研究者的主体性和反思性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了解到新的重要现象和议题,对新概念的生发也产生一定的扩展想象力。

主讲人也指出,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在信息收集的广度和专业性上有无可匹敌的优势,但它基于信息的思考深度并未超出学术界的既有讨论。对于专精领域的研究者而言,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和解读也常常出现错误,并制造有害的“AI幻觉”。而且,目前大众媒体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作用宣传有一定程度的夸大,研究者需要谨慎客观地认识其优势和局限,并采取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立场来分析其生成的内容。

在讨论交流环节,与会者分享了自己在科研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经验,交流了这些工具在专业领域中的局限,认为突破这些局限需要积极构建“垂类大模型”和本地资料库,才能让人工智能更有针对性地发挥科研辅助功能。李骏所长在分享自己使用AI工具的体会时指出,一方面,必须认可人工智能在知识储备、检索和清理上的巨大优势,并能够提供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解读,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AI工具作为解释者的想象力缺乏,以及制造“AI幻觉”的陷阱。大家还就未来人机交互的模式,以及虚实交融、时空难辨等问题可能带来的社会隐患进行了探讨。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