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青年社会学论坛”顺利举行
作者:文思懿 审校:包蕾萍 发布时间:2024-07-12 点击率:11
2024年7月6-7日,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青年社会学论坛:AIGC时代的青年价值与发展”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年研究》编辑部、《中国青年研究》编辑部、《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当代青年研究》编辑部、《青年探索》编辑部和《广东青年研究》编辑部等多家学术机构共同主办,围绕AIGC时代下青年价值观的变迁、青年职业发展与挑战、青年文化变迁与科技创新、青年社会参与等多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开幕式
2024年7月6-7日,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青年社会学论坛:AIGC时代的青年价值与发展”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年研究》编辑部、《中国青年研究》编辑部、《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当代青年研究》编辑部、《青年探索》编辑部和《广东青年研究》编辑部等多家学术机构共同主办,围绕AIGC时代下青年价值观的变迁、青年职业发展与挑战、青年文化变迁与科技创新、青年社会参与等多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共包括六个单元,18位主持人和评论人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对大会论文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点评和指导。
第一单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青年研究》主编刘俊彦研究员主持第一单元。本单元席伟健、张琳、于攀雨、王家梁、许又姜宇5位发言人聚焦“青年价值观变迁”主题,分析了AIGC时代新技术形态对青年过渡期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影响及最新变化等议题。
评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年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徐宗阳指出,论文研究不应止于描述已知事实,而应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意义。研究应基于具体材料,解释需细化和深化,避免过于宽泛。
评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保中认为,论文写作需要有问题意识,包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提出来以及怎么解决。在定量研究中,应注意概念的操作化、核心变量的测量以及基本控制变量的设置等。
第二单元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副编审张莉主持第二单元。本单元围绕“AIGC时代青年文化变迁与科技创新”展开,邵雨齐、孙金玉、李婷、常静四位发言人分别讨论了关于宠物拟情、MBTI测试、青年租房以及数字媒体时代隐私主体价值困境等话题。
评论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术期刊部主任、《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杨守建认为,不是所有的现象都值得去研究,论文应表述清楚研究价值。质性研究需谨慎推论,避免以偏概全,明确区分事实与观点,确保论述准确。
评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石金群指出,青年研究欢迎各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青年问题。研究需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分析紧紧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展开。主体论述需构建自己的理论分析框架,理清内部的逻辑结构,避免简单堆砌内容。
第三单元
广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广东青年研究》编委会副主任戴黍教授主持论坛第三单元。本单元黄亦宽、钟宇慧、成启航、叶倩四位发言人深入探讨了“青年职业发展与挑战”议题,集中讨论了青年间隔期、港澳籍大学生留粤发展、二本高校毕业生“期望-资本”错位、互联网企业青年就业等问题。
评论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曾燕波研究员指出,论文需要说透问题,确保观点直接明了,核心概念需清晰阐述。研究应体现个人观点和创新,提出新的发现和建议。此外,还要注意学术论文标题、摘要等格式规范。
评论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青年研究》编辑汪永涛指出,论文应突出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和价值意义,确保标题与内容匹配,文献与研究问题契合。此外,论文需标明访谈年份,结合迅速变化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四单元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所长、《青年探索》主编涂敏霞教授主持第四单元。本单元聚焦“青年参与数字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朱颖佳、滕飞、李翼、吴芃四位发言人深入探讨了校外培训对教育获得的影响、高校网络公共领域的协商治理、东北青年回流现象、返乡青年创业等议题。
评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年研究》编辑李振刚指出,论文应深入系统地分析影响机制。案例呈现需要围绕研究问题和理论展开,而非简单总结。当使用多种访谈方法时,应说明不同方法涉及的访谈对象所获数据在回答哪些问题时得到应用。
评论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魏莉莉指出,论文应在理论层面展开对话,对事实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提炼。材料组织时可以结合某一具体案例过程进行集中系统的分析。此外,还可以关注变化后的新现象可能隐藏的风险。
第五单元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主编郑建主持第五单元。本单元着重讨论了“数字素养、网络安全与技能培养”,谢登涵、王帅之、刘颖、孙凯奇就网络陪伴式学习、青少年网络沉迷行为、游戏霸凌、即时生活等议题进行了分享。
评论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年研究》编辑陈晨指出,论文在问题提出和分析之间需要注意逻辑关联,可以通过文献综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逻辑性和合理性的判断,从而明确分析段落的选择依据。此外,需要阐释分析部分各类别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增强论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评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闯指出,研究时应注意某一现象对多个群体的影响。当使用多个理论解释现象时,需要注意理论的整合,可以确立一条清晰的理论脉络并具体展开分析。
第六单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当代青年研究》主编李骏研究员主持第六单元。本单元关注“社会适应、社会交往与身心健康”主题,吴亭颖、卢明、王思杨三位发言人就虚拟亲密关系、人机互动中的亲密情感、高等教育分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评论人广州市团校《青年探索》副编审罗飞宁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需阐明现象流行的原因。研究对象的特征需清晰界定,并基于这些特征与其他现象的区别展开论述。论文中应说明访谈对象的信息,指出其代表性和特殊性。
评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含之指出,在进行定量操作时,应注意数理分类的现实意义,具体化到现实中的群体,阐明其对应的现实情况,这将有助于增强分类的合理性和结论的说服力。
闭幕式
闭幕式上,论坛坛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包蕾萍研究员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认为论坛充分体现了青年研究的特点,一是紧扣时代主题,直面青年研究“真问题”,二是把握世界关切,讲好中国青年故事,三是支持青年学者,推动代际传承。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李春玲研究员发表了闭幕致辞,对所有参与者的贡献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本次论坛征文发布后,共计收到195篇投稿,推荐25篇发言,10篇海报展示,论坛举办期间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青年研究学者,气氛热烈,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为青年社会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