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朱志燕助理研究员主讲新智库沙龙第86期

2024年4月16日,社会学所开展第86期新智库沙龙活动,由城市社会学研究室朱志燕助理研究员主讲《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新时代新疆治理的实践探索》,室主任臧得顺副研究员主持活动,所内同仁及部分研究生参与讨论。 

在讲座一开始,朱志燕就辨析了“边疆”的概念,指出“边疆”并非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占主导地位的话语系统对于“化外之地”的认知和理解,往往会将那些不同于主流文化、有异域特点的地区称为“边疆”,这一指涉不免意指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讲座中,朱志燕从历史视角梳理了新疆治理政策的阶段演进,并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理论脉络作了厘清。她提出了四个政策实践方向,即经济、社会、文化和认同。新疆发展的政策实践大抵围绕在经济上促发展、在基层社会上抓建设、在文化上增进交往融合、在认同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四方面展开。朱志燕继而从这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研究与思考。

首先,经济上如何促发展。朱志燕指出,目前的工作抓手是以改善民生为核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系统性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来保障和发展民生。经济发展工作的重心在南疆。根据过往经验,对口援建必须兼顾当地的需求和援建地区的优势资源,两相结合才能将援建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援建项目“水土不服”现象。其次,基层社会如何实现有效治理,朱志燕分析了“访惠聚”驻村工作组这一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方式的意义和作用,认为这一制度创新有利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地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了基层的干群关系,在社会治理方面有长足的积极正向作用。再次,文化上如何强化交往融合,朱志燕分析了边疆文化建设从“文化援疆”向“文化润疆”的理念重构,对于这种转向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在文化润疆的理念下,新疆文化工作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既突出了边疆在文化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将这种独特性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发扬光大,是重要的制度实践创新。最后,在认同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朱志燕指出,新时代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创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新模式,通过认对结亲活动构建拟似血缘关系,把民族团结的政策理念逐步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层面。

朱志燕认为,经济、社会、文化和意识四个维度形成完整、互构的政策逻辑链条,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式边疆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讲座引发现场的热烈讨论。臧得顺指出,主讲人通晓新疆历史与发展实践,对于边疆治理的思考也十分深入,讲座有助于我们在制度主义的框架下理解制度演进的逻辑,以及制度与社会的互构互塑关系。与会同仁就新疆的就业状况、社会结构、家庭观念、文化认同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有制度设计的非预期后果也作了分析,并就可能的改进方向进行了学术性讨论。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