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比较社会学论坛: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经验”顺利举行

2023年7月8日下午13:30,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会“比较社会学论坛: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于南开大学如期举行。此次论坛由我所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马来西亚研究所、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联合举办。共有来自不同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8位嘉宾在本论坛上作了报告,共同探讨在比较社会学视野下的研究新议题和最新进展。在全体参会人员的共同支持下,本次年会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首先,会议主办方代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黄玉琴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了组织本论坛的背景和办会宗旨。黄玉琴教授指出“比较”为实现学术目标提供了颇有创造力的方法。本次论坛将继续从理论、方法与经验等层面进行交流与对话,以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本土与全球社会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第一单元 

比较视角下的性别、婚姻与家庭

本单元由华东理工大学黄玉琴教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郭程老师进行了点评,共有三位老师和学生报告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陈玉佩老师报告了题为‘Who does the “Dirty Work”?: Work-family Balance and the Division of Paid Care Work in China’的文章,通过在上海进行的受访者驱动抽样调查,探索了中国家政行业中抚育性照料工作和非抚育性照料工作的分层动态和决定因素。华东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连彬老师报告了题为“Living With or Apart From Parents? Comparative Study of Young Adults’ Living Arrangements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的文章。该研究采用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韩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比较了2003-2018年间中韩两国城市未婚青年的居住安排,尤其探讨了两国社会经济地位对年轻人居住安排的影响。青岛理工大学王胜男同学报告了题为《历史与现状:意大利华人移民中的跨国婚姻研究》的文章。作者追溯了中意跨国婚姻的历史,并比较了100年前男性华人移民与意大利本地女性缔结的婚姻和当代女性华人移民和意大利男性通婚的不同模式及其影响。

第二单元 

发展的比较研究

本单元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家建教授主持,由云南大学游天龙副教授进行点评,共有两位老师和学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莹助理研究员报告了题为《工业基础、治理模式与新工业化路径:美、德、中“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路径比较》的文章,指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形成了美国、德国和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在三国既有工业基础和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比较了各自新工业化路径的特色。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朱淑艳同学报告了题为《比较视角下的“中国速度”:整合压力、赶超动力及福利体制》的文章,通过中国和瑞典的比较,来分析中国特有的加速动力机制,并反思了比较研究中可能遇到的方法论问题。 

第三单元 

社会政策、福利与福祉

 本单元由华东理工大学朱淑艳同学主持,华东理工大学黄玉琴教授进行点评,共有三位老师和学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候选人叶一舟同学报告了题为《住在郊区就通勤更久吗?——中国大都市的空间布局、住房可负担性与通勤时长》的文章,比较了四个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空间布局和住房租售可负担性差异如何共同塑造了该城市居民居住安排与通勤时长的关系。来自南开大学的柳静虹老师汇报了题为《意义的粘合:欧洲社会政策改革中劳动的乌托邦想象》的文章,采用政策认知分析考察了欧洲社会政策的普遍“积极”转向,将劳动的乌托邦想象作为对政策改革批判性反思的核心,以思考社会政策变革的逻辑基础。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郭程老师汇报了题为“Comparing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policies of Sweden and China: A case study approach”的文章,利用来自瑞典Västerås和中国潍坊的研究数据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分析,比较了瑞典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在组织、目标和行为者方面的差异。

第四单元 

迁移与流动

本单元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家建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马欣荣副教授进行点评,共有五位老师和学生分析了自己的研究。来自云南民族大学的黄府茗同学汇报了题为《吉大港的山区之下:驾船逃离的海上佐米亚》的文章,梳理了目前国内以孟加拉湾研究、Zomia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并探讨海上的佐米亚(Watery Zomia)是否存在,以及在吉大港呈现的方式。华东理工大学潘雯逸同学报告了题为《延伸在城乡间的情感——不同代际流动模式的比较研究》的文章,探讨了以“七零后”为代表的乡-城流动与在“九零后”群体内兴起的城-乡流动,比较了在不同时空情境下,两种流动模式所具有的差异与关联,呈现出流动历程中城乡结构与个人情感相互缠绕的互动图景。云南大学的王芳同学汇报了题为《超越算法宰制:在华缅甸移民基于抖音的电商经济与虚拟社区营造》的文章,关注在边境上的缅甸人如何通过抖音这一新媒体工具与离散在中国各地的缅甸人进行经济交往、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探讨在华缅甸人在抖音平台上所营造的网络社群所具有的社会与情感意义。中央民族大学的孔子悦同学汇报了题为《祖籍国政府、移民网络、现代科技与跨国司法实践——以福州侨乡为例》的文章,通过对福建福州L县的实地调查,探讨了侨乡的跨国司法实践,分析面临着时间、空间与身份距离的“远洋”困境,祖籍国政府、移民网络与现代科技的介入如何使跨国司法得以在“咫尺”屏幕间展开。来自青岛理工大学的刘蕾副教授汇报了题目为《意大利主流媒体和华文媒体中的华人移民形象塑造的比较研究》,比较了寄居国的主流媒体与当地华文媒体中的意大利华人移民形象的联系与区别。

第五单元 

比较视角下的治理

本单元由华东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连彬老师主持,由云南大学钟小鑫副教授进行点评,共有三位老师和学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美国东北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游姝楠和韩国国立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Sang-Jin Han共同汇报了题为“The COVID-19 Governance of the US and China: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and Global Citizens’ Evaluation from June 2020 to September 2021”的文章,通过使用历史案例研究和全球公民调查数据两种方法,比较了多国研究参与者对中美两国新冠疫情治理绩效的评价,发现对中国政府的评价比美国政府高得多。厦门大学助理教授苏世天老师汇报了题为《新安全格局下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流言治理——以老挝“基建流言”的纵向发展路径为例》的文章,结合老挝案例探讨了基建领域中的流言问题,发现流言问题依托不同的社会网络,在跨界传播中形塑了不同的社会身份与伦理价值,成为地方性身份、集体记忆、他者关系和伦理价值不同表达的内在动力。温州大学方明教授汇报了题为《国际移民社会治理的“义乌模式”研究》的文章,提出义乌在国际移民社会治理方面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经验,在涉外治理组织、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义乌模式”。

第六单元 

社会组织与基层运转

本单元由华东理工大学的黄玉琴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管兵教授点评,三位同学和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徐榕同学汇报了题为《时空维度下中国社会组织培育的功能关联与路径差异——基于19份省级政策文件的分析》的文章,通过对“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中19份省级文件的内容分析,分别探讨了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与“支持—控制”在时间上的关联,以及培育路径在空间上的差异。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姜虹屿同学汇报了题为《场域视域下的基层权力互动》的研究,以云南省J区的基层选举为研究案例,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基层选举运作过程中存在的权力重心和主体间权力互动差异。来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刘伟副研究员汇报了题为《政策执行中的科层“训练”:以凉山地区的“艾防”过程为观察》的文章,基于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总结出凉山地区的“艾防”工作中采取的分步进阶的政策执行策略,并比较了不同阶段的治理重心差异和执行方式的共同点。

第七单元 

人口与教育

本单元继续由华东理工大学黄玉琴教授主持,美国东北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游姝楠同学点评,两位老师和同学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云南大学李会泽同学分享了题为《故土上的陌生人:人口治理术视域下美国印第安人识别政策的历史演变》的文章,以米歇尔·福柯的人口治理术为理论视域,分析了美国印第安人识别政策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和历史变迁。云南大学的游天龙副教授分享了题为《作为“孔子学院”的佛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缅甸小和尚的跨境教育研究》的研究,分析了缅甸小和尚入境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佛寺留学的背景、经历和意义,并提出了“作为孔子学院的佛寺”的解释概念,重塑了我们对中心-边境关系的理解。

第八单元 

都市比较研究

本单元由来自内蒙古大学的王红艳副教授主持,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李骏研究员负责点评,三位同学和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韩子旭同学分享了他的文章《性别、非稳定就业与生活满意度:上海和香港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和香港两个大都市的非稳定就业行为及其后果的性别差异作为对比,表明比较不同制度背景下就业结构的性别差异模式及其机制或对促进中国内地特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平等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华南理工大学管兵教授的研究《差序福利权的形成及其强化:以城镇化进程中的广州为例》,从路径依赖视角分析了广州市随城镇化进程而逐步形成的福利体系,发现本地存在着多元化的差序福利权形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李丁副教授的文章《高房价的社会成本分析:几个亚洲经济体的经验与我国的现实挑战》,梳理了亚洲几个典型经济体的住房政策演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参考分析我国高房价的社会成本,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第九单元 

文化、信仰、认同与记忆

本单元由我所所长李骏研究员主持,温州大学方明教授负责点评,四位老师和同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内蒙古大学的王红艳副教授介绍了其文章《村庄小型化背景下村落产业振兴的类型化研究——基于内蒙古两个“小村”的比较》,以内蒙古两个小村发展历程为例,以上世纪八十年底以来新一轮土地承包为起始点,从两个村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动力角度比较了两类村庄产业振兴的特有路径。云南大学钟小鑫副研究员的研究《文化多样性与国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来自东南亚的启示》,比较了缅甸和新加坡两个国家在文化多样性与国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方面的经历,并为我国民族政策提供了启示。我所研究生陈雨蒙及其合作者的文章《经济依存、文化认同与对华评价——基于东亚、东南亚11个国家的分析》,利用亚洲晴雨表第四波数据分析东亚、东南亚国家公民对华评价的影响因素。南昌大学金铖锟同学的文章《比较视野下社会记忆研究的学术进路与演进逻辑》,分析了近四十年的社会记忆研究范式经历的两次转向,即民族国家框架下的“文化转向”和加速社会中的“技术转向”,并提出:面向数字社会的来临,对社会记忆的理解亟须更新,应在原有的社会维度基础上加上技术性的考量,才能探寻变迁社会中个人与社会关系背后的社会机制。

分论坛总结

七月九日中午,202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比较社会学”分论坛顺利闭幕,三位坛主华东理工大学黄玉琴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家建教授和我所李骏研究员对参与分论坛的诸位老师与同学表示了感谢,并分别表达了对论坛未来的期望。黄玉琴教授希望以后的分论坛能加入一个专门讨论比较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圆桌环节;陈家建教授指出,本论坛的最大优势在于“比较”研究的“大视野”,尤其是跨文化、跨国的比较研究将成为本论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李骏研究员表达了进行比较社会学相关研究出版的期许。大家共同祝愿比较社会学论坛越办越好。


文章源于:公众号《华理社会学》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