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比较社会研究与方法”论坛成功举办

2021年7月11日,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比较社会研究与方法”论坛于线上召开。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和广州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举办,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南京大学陈家建教授和广州大学李双龙副教授为论坛负责人

本次论坛旨在汇聚国内从事比较研究的资深专家与学术新锐,共同就“比较社会研究与方法”进行学术研讨,以期激发更多跨学科、跨方法、跨区域的研究成果。会议设置圆桌论坛、比较的理论与方法、中美与东亚社会比较以及中国的区域、城乡与性别比较四个单元,共有19位发言人在论坛上进行分享,23位学者担任主持人或评论人,另有期刊编辑分享参会体验和选稿信息。本次论坛吸引了全国众多高校、科研机构人员的积极参与,超过7000人次通过直播观看论坛。

 

 

第一单元:基层治理学科对比研究

本单元为圆桌论坛,由南京大学陈家建教授主持,共有四位发言人聚焦基层治理这一研究领域,对社会学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第一位发言人是南京大学的陈家建教授,题目为“地方治理研究中的社会学视角:以项目制研究为例”。他认为,项目制涉及中央与地方、体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这三对关系,是我们理解社会特征的重要切入点。而社会学对行动者的情境分析和总体性分析,能够为我们呈现出中央政策与地方情境、国家行为与社会情境、正式制度与非正式机制的多元互动。

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山大学的陈那波教授,题目为“中国基层治理的跨学科体会”。他认为,社会学更倾向于关注社会层面的、民众层面的互动意义上的议题,更注重一般化的理论;政治学的研究议题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在政治学中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框架;而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与政府接触更多,他们比从事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的学者更加了解政府的实际运作。

第三位发言人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管兵教授,题目为“基层治理研究的经验质感与理论意涵”。他认为该领域面临着不系统、“内卷”的问题,无法形成知识的有效积累。对此提出两个解决方案:一是把历史带进来,在较长的时间段观察地方政府的行为,展现研究对象的变迁过程和演变逻辑,解释清楚历史遗留问题是如何被遗留下来的。二是把结构带进来,要注意到科层制结构、制度与政策的硬约束,在宏观结构下考察基层的现实后果,寻找稳定的、结构化的制度解释。

第四位发言人是中山大学的练宏副教授,题目是“基层治理领域与学科取向”。他认为,从管理环节上看,基层治理可以分为前端的管理者和后端的被管理者,两者均有各自不同的行动逻辑。社会学和人类学较为关注被管理者,公共管理、政治学等学科聚焦于管理者,经济学、组织学则关注两者间的关系和治理机制。可以通过加强对前端规章制度、部门间关系的分析来增强研究的准确性,构造理论工具来提升简约性,引入条件性分析来促进研究的一般性和准确性。


 “基层治理学科对比研究” 圆桌论坛合影

 

 

第二单元:比较的理论与方法

本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主持,共有三位发言人先后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一位发言人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刘军教授,论文题目为“‘关系’之强弱?——批判格兰诺维特”。他认为格兰诺维特并没有真正论证作为桥的“弱关系”在何种意义上是“桥”、“桥”何以有效以及何以“最有效”等重要问题,因此格兰诺维特虽然力图沟通微观与宏观,改善经济学研究中忽视“关系”的局面,但他对“弱关系”的判断也存在局限性。广州大学的李双龙副教授就此主题与其展开了对话与讨论。

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李丁副教授,题目为“全球城市化格局、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平台经济治理”。他通过对全球多个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治理路径的比较,主张我们应该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合理认识平台在改进劳资匹配、劳动过程、市场交易制度,降低交易成本中的作用。南京大学的陈家建教授点评时提出,要注意人口与市场规模差异、平台发展的基础设施要素、国家能力等重要内容。

第三位发言人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周凡,题目为“因果科学的结构及其应用”。他尝试以因果科学为基础,结合社会学、政治科学以及计算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探索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融合路径。刘军教授认为,在理念层面上,可以追求质性和量化的融合,但在实际研究中其实可以将两者分开。 

 

 “比较的理论与方法”单元合影

 

 

第三单元:中美与东亚社会比较

本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李丁副教授主持,一共有六位发言人围绕单元主题介绍自己的研究论文。

第一位发言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徐美丽,题目是“年轻人对移民更友好吗?对中国香港和上海的‘世代-双城’比较”。她发现,上海的年轻人对移民更友好,而香港的年轻人对移民更排斥。澳门大学的蔡天骥副教授建议,对世代的划分应考虑香港几波移民潮的影响。

第二位发言人是香港大学的许多多助理教授,发言题目是“The Scarring Effect of First Job Precarity: Evidence from a Panel Study in Hong Kong”。她基于香港的纵向数据证实了不稳定的初职工作会对员工随后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如月收入、工作满意度和福利待遇)产生“疤痕效应”。东南大学的叶茂鑫助理教授在讨论时建议,可以对初次工作如何影响后续的工作和心态展开进一步的机制研究。

第三位发言人是东南大学的叶茂鑫助理教授,发言题目是“灾害与不平等——以日本3.11地震灾害中正规与非正规雇佣比较为例”。他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灾害的确会造成社会不平等。但其造成不平等的机制并不完全如原有灾害社会脆弱性理论所述,也需要考虑个人所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石磊讲师认为,如果能对灾难前的受访者社会经济特征等信息进行补充和分析,会为结论提供更多的支持。

第四位发言人是广州大学的李双龙副教授,发言题目是“Reciprocity in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East Asian Societies Studied from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研究发现,不是社会规范的差异,而是个体特征以及家庭特征和父母属性预测了代际支持的互惠性。中国人民大学石磊讲师认为本文关注代际之间的双向反哺是一个创新点,理论上还可以再提炼完善。

第五位发言人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相楠,她的发言题目是“Rigidity of Residence-based School Admission, School Segregation and Socio-economic Inequality in Student Achieve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pei and Hong Kong”。她发现,台北以居住为基础的录取政策通过学校间的隔离扩大了学生成绩的差距,而以居住为基础的录取政策在香港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影响,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两地基于居住地录取政策的松紧程度不一。香港大学的许多多助理教授认为,对香港的分析还应考虑公立和私立等不同类型学校的影响。

第六位发言人是东北财经大学的杨帆讲师,她的发言题目为“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irst-Generation Immigrant Parents’ Unwillingness to Vaccinate their Daughters for HPV”。研究发现,所有种族移民父母为女儿接种疫苗的意愿都偏低,其中年长的西班牙裔移民父母更不可能为他们的女儿接种HPV疫苗。广州大学的李双龙副教授认为该研究具有积极的政策意涵,建议文章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概念。

 

“中美与东亚社会比较”单元合影

 

 

第四单元:中国的区域、城乡与性别比较

本单元由广州大学李双龙副教授主持,一共有六位发言人围绕单元主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

第一位发言人是澳门大学的蔡天骥副教授,他的发言题目为“Does the Crying Baby Always Get the Milk? An Analysis of Government Responses for Online Requests”。他通过爬取两个问政平台的大数据发现,政府响应模式因区位、时间和被查询机构的类型而异,区位不仅与当地政府所处的独特社会经济结构有关,也与可用于引导公众的资源有关。中国人民大学李丁副教授认为文章在概念化和类型化比较上可以继续完善。

第二位发言人是黑龙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绪鑫,他的发言题目是“江苏省城市应急能力评价比较研究及障碍因子诊断——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基于极差标准化法、熵权法、障碍度模型等手段,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应急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在城市应急能力上,苏州市最强而宿迁市最弱;在地理位置上看,从苏北到苏中再到苏南,城市应急能力呈递增趋势。中国人民大学的李丁副教授认为常规统计指标是否能反应突发状况的特点是一个可以继续探讨的问题。

第三位发言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若霖,她的题目是城市‘抢人大战’能否留住金凤凰?——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她发现,当城市的平均工资较高时,即使缺乏政策保障,城市的人才留存率依然较高;当城市的平均工资较低时,涵盖齐全的人才引进政策也将指向高留存率。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认为文章选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还可以更多借鉴经济和社会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第四位发言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石磊讲师,他发言的题目是“中国代际社会流动的变迁趋势与机制——基于性别差异的分析”。他发现,中国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代际社会流动都经历了一个先提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其背后的机制和对应的代际流动模式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安交通大学刘军教授认为文章的内容丰富,论证充分,可以考虑在已有的解释基础上继续扩展。 

第五位发言人是南昌大学的李彦娅副教授,她的发言题目是“合作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城乡互助养老模式比较——基于N市典型模式的访谈调查”。她发现,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在推行过程中面临着顶层设计不完善、服务内容单一等共同的困境。华南理工大学管兵教授建议在具体的经验材料分析上要更加聚焦。

第六位发言人是东北大学的本科生李志强,他的发言题目为“二十世纪末以来东北地区乡土社会与城市单位礼物流动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对黑龙江省下岬村与牡丹江市机务段的考察”。研究发现,礼物流动模式中的差异反映了乡土社会和城市单位的区别:乡土社会受文化机制影响的程度更强,而城市单位受制度机制影响的程度更强。华南理工大学管兵教授认为本文的经验材料丰富具体,并为文章的进一步修改提出了建议。 


“中国的区域、城乡与性别比较”单元合影

 

最后,参会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李文珍老师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的办刊主旨、杂志选稿方向等内容。在总结发言中,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认为,比较社会学始终是方法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社会比较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展。如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中非、中东欧等合作倡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了解海外社会、融入当地社会,中国故事和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也需要首先了解每个国家的宗教、文化、习俗等社会特征,这些都为比较社会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机遇和要求。

本届论坛至此圆满落幕。中国人民大学石磊讲师的论文《中国代际社会流动的变迁趋势与机制——基于性别差异的分析》荣获本届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论坛大合影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