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父亲角色的新解读——社会学视角下的《爸爸去哪儿》”专题论坛召开

《爸爸去哪儿》为什么会火起来?它能带给当前社会何种启示?带着这种好奇和疑问,2013123日家庭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和青少年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专题研讨,从性别分工、父亲角色、孩子观念及媒体传播等多重视角,对《爸爸去哪儿》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论坛由中国社会学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刘汶蓉博士主持,她首先肯定了父亲研究在国内外的前沿性和重要性,会议内容概要如下:

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秘书长张亮作了主题报告,她用宏观视野和详实的国内外实证数据,介绍了父亲在家庭中角色的历史性变迁及重建,指出了社会对父亲角色期待的一个国际性转变趋势,即由供养者(Provider)向养育者转变(Nurturer),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还是行动上的,父职行为正在从性别角色化向去性别角色化发展,父亲能够而且也经常向孩子提供多种形式的情感和身体方面的养育。张亮认为要改变中国社会“父亲缺席”依然较为普遍的现状,父亲们(还有一部分母亲们)改变工作为先的传统父职观念是首要的一步。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杨雄研究员,认为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中国的家庭小型化及孩子养育的相对封闭化,如果把孩子的养育责任完全交给母亲,这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而他认为中国社会和家庭变迁,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教育观,其中应系统地包括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和配偶教育。他说,同样是核心家庭,西方国家的父母手牵着手,而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走在父母前面;而中国父母则把孩子包围在中间,孩子两只小手各牵着父亲和母亲。 杨雄说自己更赞同西方模式:“我们要告别这样的‘大手牵小手”,任何一个健康的家庭,孩子应该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把孩子放在首位,父母又常常有‘严父慈母’刻板的角色分工,这不利于父亲参与孩子的抚育”。

知名亲子教育专家、专栏作家、《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的作者付小平博士,从自己作为父亲的角色转变经历来说明一点,即任何父亲都可以在孩子的养育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父亲能够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如成熟男人、运动教练生活保姆、最佳玩伴、学习伙伴、人生导师和模范丈夫,这种父亲角色不但有利于孩子未来的人格健全,还有利于父亲自身的提升。他为了孩子成长,放弃高管、高薪职位所做的人生选择,以及“别的事业失败了可以重来,唯有在子女的教育是只有一次机会”,“教育孩子,绝不只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爸爸理应是主角而不是配角,更不能缺位”,“老公和孩子一样,大多数是需要培养的”,“前半生用心,后半生省心;前半生省心,后半生伤心”等先进理念,让与会者深为感慨和赞赏。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心理学名家张结海博士,则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男女两性,在孩子养育能力上先天没有本质差异,所谓的两性养育角色差异其实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当前,男女之间要努力学习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良性关系,而非轻视的消极关系,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论及父亲角色的承担。

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徐安琪研究员,点评了《爸爸去哪儿》相关传媒关注,并指出传播中的误区,她认为《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以父亲的视角来展示亲子互动,在传统性别观念依然存在的今天,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这档节目并不纯粹是娱乐性,它还具有启示性,它让更多家庭可以通过节目,直观地看到父亲其实可以做的很好,虽然节目中爸爸以前也较少参与孩子的生活,但他们也可以从笨手笨脚转变为熟能生巧,这无疑给育儿能力普遍受怀疑的爸爸们提供了很大的精神支持,也为普通家庭的爸爸们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另外,徐安琪研究员还用充足的经验研究数据驳斥了一些专家和传媒对父职缺失的“不良影响”的偏颇理解,如父教缺失的孩子更容易违法犯罪,父亲榜样缺失导致男孩“阳衰”、“娘娘腔”、“中性化”。最后,徐安琪研究员呼吁媒体应担当起倡导性别角色多元化、弹性化社会观念传递和实践的责任,尤其对“男人以工作为先,女人以家庭为先”、“男人抚育孩子的能力比女人差”、“管教孩子还是应该遵循传统的严父慈母的分工角色”、“养不教,父之过”,以及性别角色教育中的“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等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化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从公共政策来讲,应增加男性带薪育儿假(上海只有3天男方护理/照顾假),设立满足子女紧急或临时需要的子女照顾假,试行弹性工作制等。从社会支持来讲,推进父职教育和训练的普及非常必要,也具有可行性。如社会组织可开展婚前或育前教育,组织成人培训,开展亲子一日游等活动项目等。

参加会议的研究人员、高校师生、家庭教育和传媒工作者,对报告人的发言以及“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热或提问或评议,各抒己见,会场气氛热烈、严肃又不乏风趣。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