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中国社会学会2009年年会及“中国家庭及其研究:六十年变迁和延续”论坛在西安举办

7 20 ,中国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在古都西安市隆重举行。年会的主题是“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开幕式由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全立,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陆学艺、郑杭生,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日本社会学会会长井上俊,韩国社会学会会长金文朝,台湾社会学会会长张茂桂,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王思斌、刘敏、宋林飞、李友梅、李路路、邴正、蔡禾、潘允康,秘书长谢寿光等出席大会开幕式。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来自日本、韩国和港台地区的6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尚勤致欢迎辞,对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社会学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开幕辞中指出,30年来社会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同时也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社会学研究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需要在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和加强社会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当前,中国社会学需要全面总结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实践经验,积极参与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注重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趋势,还要重视学科知识积累,积极开展学术争鸣和国际交流,推动中国社会学形成繁荣、活跃的发展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全立在开幕式上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经过60年的发展和建设,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在研究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上,社会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社会学在这方面具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中国社会学会把今年的年会主题定为“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非常重要和及时,这将有助于社会学进一步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高全立强调,今年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30年。30年来社会学研究发展取得快速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一些专家学者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加大对社会学建设发展的扶持力度,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批示,“专家们来信提出的问题,须深入研究。要从人才培养入手,逐步扩大社会学研究队伍,推动社会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此高度重视,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中央领导的批示,如筹建社会政策研究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社会学的研究机构,推动社会学的发展。高全立希望社会学工作者通过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一系列前沿问题的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使社会学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持及政策建议。

日本社会学会会长井上俊、韩国社会学会会长金文朝、台湾社会学会会长张茂桂分别代表日本、韩国、台湾社会学界同仁致词,并介绍了日本、韩国和台湾社会学的近况。

开幕式后,8位学者应邀作了主题报告,报告人和演讲题目分别为:

1、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促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2、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所长、研究员李向阳:国际金融危机的前景及我国的对策选择;

3、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宋林飞:世界金融危机的社会学考察;

4、西安交通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边燕杰: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

5、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石英:社会学质性研究的本土经验;

6、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李路路:社会变迁与社会不平等——2009RC29研究;

7、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允康: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

8、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渠敬东:改革的社会学分析——基于30年中国经验的研究。

21日的年会以分论坛的形式进行学术研讨,共设立“社会学恢复与重建30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理论社会学研究新视野”、“社会工程与社会政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建设:理论探索与监测评估”等23个分论坛。

由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共同举办的“中国家庭及其研究:六十年变迁和延续”论坛共收到论文60篇,其中44位论文作者参加了论坛的交流和讨论。这次论坛所收到的论文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质量也显著提升。从研究方法看,实证性更为突出,实证研究的论文占总数的四分之三,且定量研究更广泛地运用多元分析技术,包括回归分析、因素分析、路径分析和事件史分析等。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来看,以社会学为主,涵盖了人口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多个学科。不少研究生、本科生提交了质量较高的论文,给沉寂家庭社会学研究领域增添了人气和期待。

论坛分“择偶与婚姻”、“家庭理论与家庭问题”、“农村家庭”和“代际互动”四个单元,分别有24位研究者做了报告。持续一天的报告内容丰富、讨论热烈,充分展示了研究者的认真、执著。主要的关注点和收获有:

1、对家庭研究领域西方理论的反思

立足家庭变迁来探讨中国社会变迁进程的特殊性,回顾和反思中国家庭研究的理论之路,寻找解释中国特殊的发展道路的理论路径是诸多家庭研究同仁的鸿鹄之志。复旦大学的沈奕斐副研究员对“工业化、现代化导致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的线性模式提出质疑,引起与会者关于当代中国家庭与传统中国家庭及西方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家庭异同的热烈讨论。家庭结构不仅是一种居住上的安排,也要考察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当前形塑家庭结构变迁的力量非常多元,如伴随现代化发展的理性化趋势与独生子女的国家政策,以及中国福利保障制度与家庭财产的增加都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家庭成员对择偶、居住和照料安排的策略,因此,对“个人本位”和“家庭本位”两种文化模式的思考不能做出截然的中西区分、传统与现代的划分,而是应放在具体的家庭情境下进行考量。香港浸会大学的黄 何明雄 教授指出,从“网络家庭”(net-work family)的视角更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家庭的理解,而且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动态地观察家庭结构,才能更好地认识家庭变迁的动力机制。

2、对农村家庭生存状态的全面关注

在论坛的论文中,有20篇有关农村家庭的调查和研究,其中家庭养老、出生性别比、婚姻稳定性、留守家庭等现实性议题得到特别关注,尤其是对流动人口家庭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化,研究主题包括打工青年的跨省婚姻、留守妇女婚姻的稳定性、家庭抉择、留守儿童照料、隔代抚育等等。虽然有个案研究认为农村在市场交换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侵蚀下,出现所谓的代际失衡和文化断裂,但以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的研究显示,乡土中国式的家庭文化在当前的农村社会依然具有延续性,如中国社科院的伍海霞助理研究员与王跃生研究员对“家庭子女的教育投入与亲代的养老回报研究”发现,我国家庭子女与父母的互惠继替理想仍然存在。成都理工大学的许传新副教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正是满足养育子女、改善经济条件的婚姻动机,补偿了个体对感情的需求,成为留守妇女的婚姻依然稳定的重要原因。

3、代际关系中孝道的弹性实施

代际差异是社会结构性差异中的重要方面。中国“孝”的伦理秩序向来被视为华人家庭价值观的重要面向。近年来,围绕独生子女家庭责任感低下、农村老人照料缺位的研究往往被视为我国家庭孝道衰落的依据,但一些学者关于亲子关系和老人照料的研究则展示了一种“弹性”的孝道实践模式。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捷同学通过对同性恋大学生向父母公开身份的过程和态度的研究,提出了当代亲子关系中“子代话语”中发生了以“上下尊卑和道德依附为关系前提”的“孝义”向以“独立平等的个人原则和自律自发的感情表达”的“恩情”的转变。 何明雄 教授对老人照顾家庭分工的香港大众观念的研究指出,在传统观念跟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距的现代情境下,儿子的传统角色有所减弱,但这不是孝顺观念减弱引起的,而是家庭照料角色分工的结果。其揭示的重要问题在于,对城市老年人照料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以家庭中某一个子女为单位进行研究,更应该看到,家庭照料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担当的结果。

4、对流行错误观点的拨乱反正

家庭研究的魅力在于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此造成的麻烦是每个百姓和记者、评论家都是“家庭研究专家”,加上文学作品、影视银屏、通俗杂志中泛滥成灾的婚外情、多角恋剧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婚姻破裂、子女犯罪、情杀、复仇、殉情等负面事件、扭曲心理和恶性惨案的过度渲染,日复一日地给予受众以强刺激、深印象,以至“傍大款”、一夜情、包“二奶”、离婚、换妻等被视作触目皆是的普遍现象。因此,家庭研究学者肩负着向受众揭示婚姻家庭真相的任务。我所的徐安琪研究员根据最新的抽样调查结果指出,白头偕老的婚姻理想依然为大多数人所向往,幸福婚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仍被广泛认同,即使在年轻人、高学历者中,“婚外性”和“一夜情”也受到唾弃,高稳定的婚姻依然是当前社会的主流。她呼吁加强婚姻家庭的科学研究,以抵御非专业的统计结果和大众传媒的舆论控制,改变只有媒体不见科学的现状,还普通大众一个理性和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环境。许传新副教授的研究也指出,八成以上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依然稳定。黄 何明雄 教授的研究同时表明,大多数香港人仍首肯照顾年老双亲是儿女应尽的孝道传统的孝顺观依旧是老有所依的基础。

与会者表示,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自2007年筹备到今天能取得同行的认可,首先要感谢诸多资深研究人员多年来在家庭研究领域的辛勤耕耘。今年4月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社会学会的分支机构的登记获得民政部的批准,标志着国内的家庭研究将迎来一个新的开始,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地区合作和学科合作,才能有助于整合零散的城市和农村、东部与西部调查获得的经验事实,提炼解释力更强、更具推广意义的中国家庭理论,以促进我国家庭研究水平迈上更高的阶梯、取得更大的成绩。

7 22 上午,历时三天的中国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在完成各项预定议程后降下帷幕。大会闭幕式前,由23个论坛坛主登台,介绍了各自论坛所研讨的情况。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敏主持。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介绍了论文评奖的情况,宣布了论文获奖名单,其中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我所有2篇论文获奖,徐安琪的“白头偕老:新世纪的神话?”获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李煜的“中俄城市代际流动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和彼得堡为例”获二等奖。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代表学会作大会小结。李培林指出,这次年会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会议,注册代表达550余人,加上未注册者共有700多人;收到论文达800余篇;论坛数量首次达到23个。这均标志着中国社会学年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李培林在小结中就年会的召开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如考虑由专业委员会承办论坛,举办英语论坛,增加青年论坛;大会议程也可作适当改进,如缩短大会主题发言时间,增加分论坛讨论时间等。

大会决定,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由黑龙江社会学会承办,20107月在哈尔滨召开。黑龙江省社会学会副会长王爱丽代表黑龙江省社会学会发言,邀请社会学界同仁热情赴会。大会也在2010年再会哈尔滨的相约声中降下帷幕。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